▉蛇:是危也是機

蛇是一個好吊詭的象徵,它既是毒也是藥,代表死亡,也有醫治。蛇年有不少機遇,也暗藏殺機。 錢、性、權力乃人之所慾。懂得駕馭它們,導引向生命及豐盛,不斷追求它們,為它們所奴役,會帶來羞辱和死亡。 就以賺錢為例。聖經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6-10) 耶穌雖說「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如鴿子」,但靈巧並不代表狡猾。經濟下行、百業蕭條的日子,好容易受貪婪引誘追求賺快錢,或鋌而走險,從事騙人的勾當。「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6:7)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是有道理的,慣了走捷徑、偷功減料、好逸惡勞,就算給你賺到大錢,也會很快去如流水。 在伊甸園中,作為誘惑者的蛇反映了陰影原型,榮格描述陰影為人類被壓抑的恐懼、欲望與本能的集合體。當亞當與夏娃接受蛇的引誘時,他們面對了心理中較黑暗的層面——如驕傲、不服從以及對自主權的渴望。 在基督教象徵中,基督最終戰勝蛇(《啟示錄》20:2),象徵著陰影的整合,這是實現靈性與心理完整性的重要過程。榮格將聖經中的蛇解讀為從墮落到救贖的原型旅程,這與心理學中個體化的過程相呼應。蛇首先破壞和諧(《創世記》中墮落),但通過面對與整合,它成為救贖故事的一部分(《民數記》中銅蛇,並在《約翰福音》中與基督的犧牲相連)。 人不是聖人,往往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走向最好的自己(self-at-best),或最糟的自己(self-at-worst),在乎每一下當下的抉擇,因此,生命要時刻操練覺醒,重複強化,讓「擇善」漸漸養成,變得不費力。 最重要的戰場不在外面,在你心中。 (作者:許德謙牧師是Soul Weaver的靈修導師及精神分析師) ▉ The Serpent: danger as well as opportunity The serpent is a profoundly paradoxical symbol—it is both poison and cure, representing death yet also healing. The Year of the Serpent brings many opportunities, but it also harbors hidden dangers. Money, sex, and power are the …

苦難的經歷者、見證者和陪伴者

作者:許德謙 今年聖誕節,焦點特別被約瑟吸引。一個謙虛溫柔沉默的陪伴和見證者。但也許是平安夜裏面一個最常被忽略的人物。 平安夜,因為羅馬帝國要做戶籍記錄,約瑟陪着身孕已重的太太回家鄉,以為可以有個旅店,再找個接生婆….可是最後只好找個馬廄,草草把孩子生了出來。驚惶、狼狽、滴汗。一個男人,何曾懂接生、照顧孩子和太太等等重要工作呢?這夜,他一切要從零學起。 更何況,這不是他選擇要受的苦難——戴綠帽的非議、養大一個非己出的孩子、孩子長大所走的路會將父母的心都刺透。 馬利亞謙卑順服成為救世主基督降生的器皿,固然值得肯定。沒有約瑟在旁見證支持幫助,我想像不到馬利亞可以完成這艱巨的任務。 過去五年,香港人受了許多不是他們要選擇的苦難。大家都是彼此的苦難的經歷者、見證者和陪伴者。誰也不知道這條道路會走到何處,正如當年約瑟也不確切知道將會到何處,他只是每一步聆聽上處的引領(如通過夢的引導)。 願上主的靈開啟我們的心,讓我們更明白,怎樣成為彼此的苦難的經歷者、見證者和陪伴者。 ▉ Become companions, witnesses, and fellow travelers for each other This Christmas, my attenti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drawn to Joseph—a humble, gentle, and silent companion and witness. Yet, he is perhaps one of the most overlooked figures of Christmas Eve. On Christmas Eve, due to a census mandated …

由電影《爸爸》看精神健康

作者:許德謙,Soul Weaver註冊精神分析師及靈修導師 ·有關解離 相信好多人都難以理解,開頭的時候,男主角劉青雲飾演父親阮永年,家裏發生倫常慘劇,居然可以超級冷靜地在舖頭附近,提醒另一間茶餐廳老闆警察來抄牌,(那老闆對著男主角錯愕而不知所措),然後去街市買餸,為貓貓的安全加裝窗花….像如常生活。這超級冷靜,在臨床上稱為「解離」(dissociation)——指情感上暫時和創傷事件抽離,是有必要的,這樣人可以繼續處理日常事務,特別家裏只剩下他一個人,基本的衛生能力要維持(如買菜煮飯),特別是我還有很多法律程序及喪事要跟進,後來將茶餐廳頂讓等,皆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決定,都需要一個人的自我功能(ego functions)發揮,這並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讓哀傷出來。 ·繞過哀傷的選項 後來男主角的姐夫邀請她上大陸尋歡,本來以為這樣會安慰主角,沒想到美女當前,他沒有給自己「爽」一下。相反,他對着前面的卡拉OK,唱出以前和太太戀愛中的合唱歌曲泰迪羅賓的「這是愛」,一邊唱,一邊過去和太太甜蜜的記憶浮起,眼淚簌簌,哽咽難歌。這樣的哭泣和傷痛,就是哀傷過程,是一個人邁向人生新階段(沒有太太的日子)所必須的。如果他當時選擇一夜情,性的快感肯定會讓他一時好過,但卻繞過了(bypass)過渡至新階段的哀傷歷程;沒有交的心靈功課是有後果的,這裡不贅。 ·行凶動機 相信好多觀眾都好想找出15歲兒子的行凶(殺妹弒母)之動機。在有限的線索底下,只能夠將一些線索連起來:兄妹之間競爭父母的寵愛,哥哥總要讓妹妹,父母總是疼愛年幼的妹妹,哥哥的聲音被爸爸的權威壓住了,碰巧這個大兒子其實情感豐富(他比妹妹更加體貼貓兒需要自由,也更願意花時間悉心照顧貓貓),再加上品學兼優,吸收了很多有關溫室效應(人口數目增長,碳排放增加,影響地球生態),被壓抑的情感(需要父母關愛、聲音需要被聽見;但總覺得父親的話一錘定音,就答不上咀)會轉化成攻擊力,被強迫性思想推動(少一個人,少一點碳排放),最後暴力湧出,釀成悲劇。 我知道這樣串聯有點牽強,因有好多人成長的環境比這位大兒子更糟糕,更缺乏父母的愛,但沒有變成殺人兇手。明顯這個家庭已很「正常」了,父母親都是盡量愛護家人、負責任,大部份正常家長要做的,他們都做了)換句話說,不同程度的壓抑,造成不同程度的潛在攻擊性。其實每個家庭都有這種情感壓抑扭曲成攻擊性的危險潛藏着,是否爆發,要看當事人的天生氣質的脆弱性和生活環境(特別是周遭的親人和老師同學等)的敏銳度。 始終這部電影的原始材料是父親的回顧,欠缺行凶者厚明內在的視覺,所有臆測或推論,都只是假設性的(tentative)。 ·頻密的心靈功課 •父親阮永年,努力由一個family man適應一個人過生活,放下工作(將茶餐廳轉讓下屬),全時間投入這個療傷過程(寫信給妻子女兒、寫信給兒子、和兒子一同接受心理治療、學習饒恕、學不要再問兒子為什麼殺家人,以照顧兒子的需要為先、學習行山觀鳥,排遣寂寞、勇敢地接納兒子回到家裏,即使無人可肯定100%兒子不會復發再度殺人、唱和太太唱過的歌去懷念太太、應付回復單身人的性慾望、記取女兒的提醒去參加小組努力戒煙等。每一個功課都不容易做,但他都努力去做)。 喪禮有其幫不能取代的作用,但是並不幫助一個人完成這些哀傷歷程所必須要走的道路,喪禮的完成反而是做這些心靈作業的時機。 ·最難忘的一幕:放下自我 起初父親好想知道兒子為什麼行兇,但兒子在精神科醫生面前爆出一句:「需要答案的是你,不是我!」行兇的兒子,清醒過來,知道手刃了母妹,難道不痛苦?他也要面對自己,幸好他在監獄遇到一位坐了20年的囚友,同樣是因為精神病發作殺人,但已經完全忘記了,讓他領悟到沒有面對自己的問題,只會讓餘生浪費在監獄裏。在監獄裏他也努力地生活(如讀書考試、面對過去),父親在外面不斷做自己的功課,讓兒子有足夠的空間,有一天在探監的時候,兒子鼓起勇氣,想同爸爸說我行兇的動機。但爸爸已進化到另一個階段,以兒子為先,可暫時放下自己的需求,說:「阿仔,你不用說,等到你真的想講的時候才講不遲!」螢幕上,只看到兩父子隔着玻璃,互相用手指很同步地對話著,很象徵地,盡在不言中,流露著彼此諒解接納的聯繫。 悲劇發生,給自己和對方空間和時間去消化成長,是至關重要。起初人總是自我中心,反應比較激烈和不成熟。隨着時間,這一切原來都會不一樣。 · 情感承受度 鼓勵大家看這部電影,除了有助認識精神健康的真諦,也希望提升大家的負面情感承受度(affect tolerance)——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能夠消化噩耗,首先要學習承受負面情緒,有如去健身室做「肌力訓練」(strength training),負重力不會一下子產生,需要慢慢加重,慢慢提升。 (歡迎轉載,請註出處)

從電影「年少日記」看心理治療及情緒健康

2023年底的香港電影「年少日記」(英語: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我認為是很好的情緒教育教材,既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面的。也可以用來說明精神分析的重要觀念。 小心劇透! [電影簡介] 學校清潔工友自垃圾桶發現一封沒有署名的企圖自殺的遺書,讓中學班主任鄭有俊老師好擔心,嘗試找出班上企圖輕生的學生,阻止悲劇發生。追查過程中,鄭老師想起自己充滿暴力與傷感的童年,過去現在交織,展開一個助人又助己的故事。 整個故事圍繞鄭有俊老師自殺身亡多年的哥哥(鄭有傑)所留下的日記,瀏覽哥哥的日記,帶領他回顧哥哥死前的日子:哥哥的讀書成績和鋼琴技藝,皆和有俊自己差很多,常被嚴厲的父親體罰,甚至遭到做全家漠視,後來跳樓自殺。喪禮之後,媽媽也離開這個家,剩下有俊和情感疏離的父親一起。 我有五大點同心理治療和情緒健康有關的觀念,要和各位分享: 1.負傷的醫治者(wounded healer): 很多時候,唸輔導的學生都會問我:「誰不曾受傷?我們是否可以用受傷的過來人身分,去幫助別人?」 問題是:助人者也有可能會有意無意給予受助者冷暴力,就如鄭老師開場時處理學生Vincent打架一事上,寜願用「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叫Vincent認錯了事,沒有追究把同學推下樓梯的Vincent,其實也是長期被欺凌,最後忍無可忍才出手。匆匆認錯了事其實掩蓋了全部的真相,無怪乎Vincent一口拒絕,寧願接受更大的處罰。 但當自殺遺書暴光,鄭深入其中了解,他個人的成長痛苦記憶也被牽動了,他的同理心和體諒才慢慢流露出來。每個受苦的人,都有一個傷心的故事。鄭也慢慢變成一個願意聆聽故事的人。 負傷的醫治者是否能發揮正面作用,很在乎他本人是否能夠在自身痛苦經驗中停留,停越長時間越好; 你的對人的同理心和體諒和承托力,都源於這裡。如果你從來沒有認真陪伴過自己的內心和傷㾗,我很懷疑你是否有耐性陪伴受苦的人。 2.自言自語到對話 面對情緒,首先要接住,最起碼是提供一個空間,讓他發洩、減壓。天台上或高山上大叫,是可行的方法。但是長時間這樣,並沒有真正面對情緒困擾的來源。情緒需要更仔細地聆聽了解、才會真正紓解。 有時候我們在街上遇見有人邊行路,邊自言自語,以為他是精神病患,遂敬而遠之。其實,單靠一個症狀不足以判斷一個人為精神病患。自言自語(self talk)不應視為病狀,它是某些人正在處理消化內在情緒經驗的方式。 有些人可以靠深思就可以,有些人要說出來,有些人要寫出來,有些人要畫出來,有些人要找人傾訴⋯⋯都是同一個道理。 有些人找不到對象分享,於是只好自言自語。 電影故事中,將此種消化內在經驗的方法,昇華為配音(即和布偶的角色對話)是很好的把內在經驗外在化(externalize internal experience)來檢視的做法。鄭老師的女友林雪兒和他哥哥生前,都會用這妙方排解情緒。如果把對話寫成劇本,變成一個廣播劇,就更為情緒提供進一步的承托和理解空間。 3.移情/傳移(transference): 傳移在精精分析的定義是:把本來是屬於我的東西,投射到對方身上,讓我以為對方有我要的東西。所以從本質上傳移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男主角鄭有俊本來以為自己經歷兄長過世、父母離異,孤獨長大,再沒有愛的能力。偶然在好朋友家中瞥見好友的妹妹(林雪兒)懂得用配音變聲、和佈偶講話,喚起對亡兄的懷念之情….然而又多了一分理解和體諒,錯愕之下,讓被發現秘密的林雪兒感到接納和欣賞。就是彼此的共鳴兩個人吸引在一起。鄭有俊在傷痛的地方(對哥哥的回憶),居然找到對愛的渴望。他天真地以為愛情的力量可以克服童年家庭慘變的痛苦。林雪兒結果嫁了給他。 太太懷孕,不期然掀開鄭有俊最深的痛楚——父親。就是他從來沒有一個好父親作榜樣,從來不知道怎樣做一個好爸爸。他只好說「我未準備好」回應太太懷孕的好消息。可惜,太太沒有能力好好接着丈夫的恐懼,並且溫柔去了解他背後的故事。相反她感覺被丈夫欺騙了,決意中止懷孕,進而離婚他去。(與其說丈夫欺騙了她,倒不如說林雪兒被她自己對鄭有俊的傳移出賣了——有俊頂多答應同妳一生一世,但從來沒有答應過,自己可以做一個好父親;是妳以為他會是一個好父親而已。) 心靈創傷療癒的契機,就好像平安夜聖詩「美哉小城 小伯利恒」的歌詞:the hope and fear of all the years are met in thee tonight(萬世希望生活憂喜今夜集中於祢),那麼真實。歌詞講的全世界愛和盼望集中焦點都是在耶穌基督身上;但在每個愛的機遇上面,焦點就是集中在令你墮入愛河的人。每個愛的相遇,除了激發起對愛的盼望,其實都會伴隨着痛苦的回憶。眼前愛的機會邀請你認真面對痛苦的過去,否則,繼續拖延或逃避,痛苦的經驗總會找上你,把愛吞噬。這也說明為什麼許多人重複在愛的經驗當中,受完一次傷,又再受一次傷,循環不息,即所謂改迫性重複(repetition compulsion)。 4.臨終告解: 拒絕情緒,封鎖在情緒背後的生命的真相,總有一天真相來跟你和孩子討債。 電影中,有俊的父母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否定情緒的真相。 大兒子有傑失眠的日子,懷疑自己是否有精神病,媽媽是這樣回應大兒子的: 「你睡得不好,無精打采,根本是欠缺精神,所以你不是有精神問題。」 母親無法應付因兒子成績低落,而癲狂亂吠的父親,對有傑說出這段半恐嚇半推卸責任的話:「我和你爸爸離婚,都是因為你!」(卸了那一刻的壓力,換來更有的壓力在兒子身上。媽媽沒有正視,每個孩子是獨特的,沒有義務完成父親外加標準的事實) 父親不斷用嚴厲的刑罰去迫使孩子努力。以為問題都在外面兒子身上,其實問題就在父親自己心裏:你自己最害怕失敗、怕沒有成就,這來自內心深處的羞恥感,怕別人取笑。作為父親,你沒有好好先關心自己内在受傷羞愧的小孩。 鄭有俊的父知道自己離死期不遠,病床前,終於鼓起勇氣同小兒子講:他時常懷念離世的大兒子,當年重複對他說對不起,語氣充滿愧疚。父親的剖白,讓小兒子也禁不住摟着父親,爆哭着承認這些年都好掛住哥哥。整個場面仿如一場臨終告解。 病床上父子間遲來的坦露真相和真情,釋放了兩父子一直存着的心頭大石,也癒合了兒子對父多年的怨懟。 …

如何幫助青少年人面對自殺的衝動?

近月香港青少年自殺事件激增,由初中生到大學生都有,好像隔一兩日就會有這種自殺或離奇死亡的新聞,情況令人憂心。相信時常面對青少年人的社工、老師或家長,都會好有壓力。 我們做心靈陪伴工作,總會遇到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的人,當中有一個秘訣,可以讓人自殺的衝動降低。但分享之前,我首先交代下,情緒是什麼。 情緒基本上是一種負面的能量,由生活壓力而來。當情緒在我們身體内被攪動,得不到適當的處理,我們思想也會很混亂,會亂諗嘢(亂想東西)。 社會或家庭環境的惡化,家長自己都有好多壓力,自己裏面盛載的能力降低了,又怎麼能夠盛載來自子女的壓力呢?家人互相之間,如果不能互相聆聽,彼此接待,彼此越來越疏離,變得要孤單地,面對難以忍受的情緒反應。 好多個案,好怕一個人自己獨處,因為發覺自己的思想好可怕,腦袋會跟自己講很多好殘酷黑暗邪惡的說話,令自己坐立不安, 甚至會做愚蠢的事。 這個時候,是你或我,其實都好需要身邊有人陪伴傾訴; 若果沒有,他們可能會用其他方式轉移視線(打機、毒品…),讓他們暫時抽離自那種情緒和思緒混亂。 無論賭博、性愛、醉酒、其他軟性毒品等,只是暫時讓你可以輕鬆一下,其實都不能幫助你面對情緒,只是暫時逃避情緒。如長期用這些方式來面對情緒,變成習慣,有可能會上癮。 如果你身邊有青少年朋友,你留意到他們行為變得古怪,情緒開始暴躁,或亂發脾氣,或將自己摺/收藏起來不作聲,沉迷打機。你就要開始留心,他們看可能有事發生。 如果你夠幸運,遇到一個青少年朋友願意同你開聲,講他裏面的困擾,有一個好重要的秘訣: 請記住一點:大部份正常人都不會想死,「很想死」是因為生活太痛苦,他遇到的痛苦,沒有出路。如果這個痛苦,讓他有一個釋放的出口,即使生活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起碼這個痛苦帶給他的壓力減輕了,自殺的衝動就會降低。 防止對方自殺的秘訣,就是: 儘量接受他的感受,如果可以,儘可能用你全個人去感受他裏面的痛苦,同他感同身受,用聖經的說話講,就是「與哀哭的人同哭」。你不需要同他爭辯,這個時候頭腦理性邏輯,完全幫不上忙。他需要你同他在一起,盛載他的情感。 我這裏特別請你進入他「主觀的世界」,是的,每個人情感經驗都是主觀的,即使是同一位老師,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全班不同的同學,可能對同一位老師有不同的印象,可能有同學和這位老師相處,有人感到愉快,也有人感到不愉快。不能因為他是一位很受歡迎的老師,就抹煞了部分同學有不同的感覺。 我們需要對別人的情緒有好高度的尊重。尊重到一個地步:是同意他的主觀感受,但並不是要支持他的決定和行動。例如:當個案同我們講:「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的真的好想死」,你不需要同意他應該要自殺的決定或行動,但你絕對可以同意他的感受(用自身代入多少也會感受到),然後你可以這樣回應:「是的,的確在這種情況底下,真的好難受,甚至有時你都會有想死的感覺。」記得,情緒感覺不是永遠的,是會消減的。一個行動做了就無辦法回頭。負面情緒衝動越有人盛載,下降得越快。 當你能夠進入他主觀的經驗,感受他所感受的,完全不作論斷批判,他當下的情緒壓力可能就會減少許多,而他的自殺衝動,又會相對減低。 減輕自殺的衝動,並不代表問題已完全解決,引起他自殺的環境人際關係及生活壓力,依然存在,需要慢慢仔細聆聽和梳理。 從自殺念頭到自殺衝動,是一個慢慢累積壓力的過程。當自殺衝動降低了,不代表沒有自殺念頭。我們爭取時間(buy time)去傾聽,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接近問題的核心! 還有一點,我要提醒的:如果你關心青少年人,做到以上「全人代入的聆聽」,其實是很費力的,你可能不自覺會承受了他身上的負能量。聆聽是好費力的,如果你只能夠付出半小時聆聽,就半小時;能夠付出1小時就1小時。接受自己的限制,不用愧疚。完事之後,請記得好好照顧你自己,做運動、吃得好、睡得好,做一些讓你身心愉快的事情(聽歌,看電影、小說等)甚至另外找人傾訴一下等,讓負能量,從你身上離開。否則,關心人的人都自身難保。 一個城市有這麼高的自殺率,一定是這個城市生病了。與其說青少年需要陪伴和聆聽,不如說我們大家都需要陪伴和聆聽。社會整體性的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但需要我們有願意盛載的心,長期在痛苦困難當中彼此聆聽問題,一同思考出路和方向。 為香港這個城市祈禱,為當中居住的每一個人祈禱,願大家都在彼此扶持聆聽當中,得到祝福和力量。 (本文歡迎轉載,但請列明出處)

完美陷阱

作者:許德謙 有多少人不知不覺被錯誤的信念控制? 錯誤的信念,在腦海裏每天不斷重複洗腦。 其中一個常見的例子:完美主義。它滲透在某些圈子裏。它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句式出現,慢慢把你洗腦: 為什麼你又犯錯了? 你沒有一樣做得好! 你做得好差!沒人要看你的東西! (是否有點熟悉呢?) 通常圍繞這些句子打轉的人,通常還有一個附帶現象:他常常忽略自己做得好的地方。 還有其他附帶的焦慮想法(anxious thoughts)伴隨: 追求卓越有什麼不好?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不進步,別人就會淘汰你! 如果這個世上有魔鬼,魔鬼會很喜歡細節。牠特別叫基督徒在細節上追求完美,也催逼別人完美。 有時基督徒會相信了一些錯誤的信念。教會裏相信有不少追求完美的信徒。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 (傳道書7:16) 為什麼聖經說行義會過分?所謂物極必反,凡事去得太盡,反效果就出現。「我比你聖潔!」可能是一些基督徒心裡暗喜的說話;驕傲,也暗藏其中。 耶穌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路加福音18:19) 降生成人的耶穌在這裏居然拒絕承認自己的良善,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嗎? 榮格( Carl Jung)區分了完美(perfection)和完整(completeness):  若是有誰傾向將自性原型視為真正的成因,並因此把基督看作自性的象徵,他就必須將此牢記在心:完美(perfection)與完整(completeness),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基督意象(Christ-image)幾近完美(至少它本來應是如此);反觀原型(archetype),據目前所知,它意味著完整,卻與完美相去甚遠。….原型自然而然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尋求完美,並在完整之中實現它自身,而這是一種相當不同的完全(τελείωσις)。…..個體也許會力求完美──「所以,你們要完全〔τέλειοι〕,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48)──但為求完美,他卻勢必會苦於那與自身意圖相悖的對立面。「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羅馬書7:21)——榮格:《伊雍》,第123段。 周俊豪譯。楓樹坊,2022年。 “If one inclines to regard the archetype of the self, as the real agent, and hence takes Christ as a symbol of the self, one must bear in mind that …

為什麼心理治療沒有進展?—論神經可塑性的發生因素

Hebb (1949,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的名句:一起啟動/活化的神經元就會連結在一起(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當代腦神經科學告訴我們:「死性不改」並不是必然的;就算是上了年紀的人,只有適合的條件,神經還是可以重組和重新連結(rewire);這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尋求心理治療/輔導的人都希望有所改變。但經過多次長時間的約談,改變沒有發生,來訪者最好提出你的疑問,和輔導員/治療師一同商討檢視;因為治療結果是共同締造的。下面是一些你可以同治療師一同檢視的重點,也讓所有尋求精神健康服務的使用者有一個參考架構。 雖然大腦變化取決於經驗,但有六個因素已被顯示可以促進和增強正向神經可塑性(Hanson,2017年;Schwartz & Gladding,2012年;Siegel,2012年)。 它們包括: (a)新穎性(novelty)——是一種不配合的經驗(mismatch),最好也是一個正面的經驗,它與通常和預期不同的經驗,與其「內部運作模式」 (internal working model)相反,刺激神經元活化。例如一個比較悲觀容易氣餒的人,通常對自己所做的東西都不會欣賞,諸多批評,也不期待別人會欣賞,但這一次的產品得到別人的欣賞,就是一個新的而且正面的經驗,宜多停留捕捉。 (b)注意力(attention)——不同的神經元在集中意識領域中,激活和連線在一起;因著過去成長期的不良依附經驗,來訪者或許養成關閉某些感官的習慣,變得對某些經驗,充耳不聞或是視而不見,或毫無感覺,故此治療師要幫助他放慢,留心察覺這些重要且正面的經驗。 (c)情感喚醒和強度(emotional arousal and intensity)——越夠強度和越有體感,但仍然在可承受的範圍(window of tolerance)內,隨後的神經元連結就越強;就是強度不能太劇烈或不痛不癢(強度過於微弱)。 (d)持續時間(duration)——故意停留在特定體驗的時間越長,神經元之間一起啟動和連線就越多;最低消費就是起碼停留30秒,才會留下印象。 (e)重複(repetition)——一個人越頻繁地從事特定行動或行為,神經元建立起的模式就越強;讓這種經驗重複發生(食過返尋味),慢慢不習慣的,也成為習慣。平日少走的神經迴路,多走了也變成了一條熟悉的路。 (f)關係(relationships)——這是這六個條件裏面最重要的一個。治療師一方願意調頻對接、與來訪者達致共鳴的二人關係經驗(attuned, resonant, and dyadic relational experience )。當這樣的治療關係是一種安全的依附(secure attachment),它是讓前面五個因素就可以在上生根建造的基礎,促進大腦生長和神經融合。但安全的關係並不是一個常數,來訪者有時會忽然情緒不穩,擔心被批評或拒絕,因此治療師要不時探詢來訪者是否感覺安全。 參考資料:Ronald J. Frederick Neuroplasticity in action: Rewiring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From: ch.7 of Undoing aloneness and …

窄路微塵——接地氣的生命哲學實踐

作者:許德謙(紐約精神分析師、心築匯社靈修導師、心靈教育導師、台港神學院講師) 平凡的基層人,生命居然那麼動人!他們用最卑微平凡的生命演繹逆境生存的學問。 一、活在當下 -男主角張繼聰的專業精神:就算是去清理一個死屍現場,秉持原則——「接到order就要做嘢!」(國語:接到訂單就要工作),沒有挑三揀四,燒香拜完四個角落,就開工。 完工後,女主角袁澧林卻沒有胃口,反而進入存在主義的反省:「人咁就死咗,冇人紀念,做人為咗乜?」(國語:人這麼容易就死去,沒有人紀念,究竟人活着是為了什麼?)男主角并沒有那麼深奧的思想。張做完之後去吃串燒加檸檬,享受人生,洗乾淨衰氣。他用卑微的生命體驗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哲學」,積極投入生活、吃得起苦,也能享受人生,活得一天算一天!無疑,在經濟低迷、前途未卜的香港底下,這是一種積極的求生智慧體現。 二、努力運用自己的自由意志,選擇積極生活 男主角教訓女主角,不要偷竊客人的口罩時說:「個世界閪*啫,唔代表你要做閪人!」(國語:這個世界很糟糕,並不代表你要做糟糕的人) *想了好久,要不要用這個廣東話粗口字,結果還是原汁原味地保留着,這樣才傳遞出電影當下的純粹。(男主角張繼聰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侮辱女性的意思) 三、沒有蒼天幫助,人們仍能相濡以沫,彼此照應 「我們這些一粒塵都不如的,上天不是常常看見我們,不過不要緊,我們看到對方就可以了。」這印證了自體心理學 (Self psychology) 的洞見 :有同伴看見、明白、感受到你,足以給你很大的動力活下去。

兩種默觀

什麼是默觀(Contemplation)?歷代靈修大師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看似莫衷一是。十 四世紀英國的無名修士寫了「未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看默觀是一種簡 單的意圖,把自己的存有(being)向上主伸展(naked intent to God)。耶穌會的聖依納  爵(St. Ignatius)則看默觀是「在萬物中看見上帝」(See God in all things)。迦爾默羅 (Carmelite)修會的聖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則認為:「神光把心靈的窗口完 全洗淨,使它全然通透。」以上只是隨便舉出三個的定義,內容竟有如此不同,我們應 怎樣去理解,梳理出一個頭緒來?這紛紜的默觀定義,對個人靈命塑造和心靈治癒又 有什麼啟迪?這是本文嘗試提出的。  縱然默觀在歷世歷代的基督信仰神秘主義者有著許多不同的理解,但我們可以綜合把 它們分為二類默觀靈修傳統:「肯定式」(Kataphatic)和「否定式」(Apophatic)。否定式 以東正教會的「耶穌禱文」(Jesus Prayer)和天主教會的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 為代表;肯定式則以聖依納爵神操(St. Ignatius’ Spiritual Exercises)為代表。筆者認為 ,在靈命塑造上,這兩傳說皆不可或缺,只是相輔相承。為何這樣?且在以下分解。  「否定式」著重停止思想,排除眾念,專注一位「無形無相」的上帝,穿透所有地上聖像 的描繪,上觸那位超乎形相的上帝,在寂靜中與主相遇;「肯定式」則以道成肉身的耶穌 基督為默觀對象,特別專注在福音書上耶穌的言行所顯示的上帝,與「否定式」不同, 所默觀的上帝是「有形有體」,可以此時此刻相遇經驗之耶穌基督。  1、 耶穌禱文  最初由沙漠教父指導人使用簡短的經文,面對試探。  耶穌禱文來自路加福音稅吏的禱告或瞎子巴底買對耶穌的呼求(路18:13, 39)。 為方便起見,我們可以把它簡化為八字禱語:「耶穌基督,求你憐憫」。由主後四 世紀到十四世紀,這種祈禱不住演變為成熟的「身心技巧」,稱為「息」的靈修( Hesychasm)。十四世紀,「息」的傳統受到攻擊,阿陀斯山上(Mt. Athos)的修 士聖巴拉密(St. Gregory Palamas, 1296-1359),,起來辯護這傳統,而建立起 一套完整的「息」的神學體系。藉反覆唸誦禱語及配合呼吸,使全人身心皆貫注 於上主身上,思維停頓,而心中覺察上主的臨在。這個傳統的神學家相信,反覆 唸誦耶穌的聖名可以救人脫離凶惡;這個身心投入的祈禱方式也「聖化」人的身 體和靈魂 。1  …

不要對你的心理治療師太過客氣——兼論篩選治療師的標準

有些來訪者對治療師講話非常客氣,想到治療師也是人,不要讓他太難受,所以他們預先將自己要講的說話演練過、篩選過,讓治療師能夠容易接受理解。如果你對心理治療有以上這種想法,我想告訴你:你錯了。當你這麼客客氣氣篩選了說話才對治療師說,你只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有些人覺得做心理治療,好像沒有規矩和界線,不知道那些話說應該說(例如:髒話不可以出口)、什麼話題不應該談。 其實心理治療只有三條規則:準時來到約談的地點、自由地講出心裏底的話,結束的時候付費而已。除此之外,來訪者就可以在這個空間暢所欲言,只要你沒有把暴力衝動變成行為,什麼說話都可以講——在外面不能講的話、別人聽不懂、認為你不應該講的、不合體統的話,統統都可以說出來。 心理治療是為了讓來訪者創造一個新的經驗,將你內心最苦的的話都傾倒出來,排毒之餘,還可以檢視明白。 你會問說:我過去的苦毒是別人造成的,跟治療師沒有關係,都發洩在他身上,不是冤枉了好人? 答曰:你大可以一直繼續壓抑這些不滿和情緒,其實你已經壓抑了這些情緒很多年,你今天不趁機在治療室裏面和盤托出,日後總有一些場合(公眾場所或工作地方)因為別人做了一些事或是說了一些話,就忽然間令你發飈,一下子情緒爆發出來,把別人祖宗十八代都罵慘了,或是你哭到歇斯底里等等;然後發現別人的小小刺激和你強烈的反應,完全不成正比,你變成一個不可理喻的人,你也不不明白為什麼反應那麼激烈。最後尷尬的是你,被怪責臭脾氣/喊包的也是你。 所謂「逢人皆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如果你對治療師講說話這麼客氣、禮貌和壓抑,那麼我可以想像, 很可能你和父母及愛人相處都是那麼有保留,不能真情流露。你也把這種與人相處的模式,轉移到和治療師的相處上面,其實就是一種「移情作用」(transference)。心理治療就是要突破這個移情作用給你的框框。 對任何人的信任是要一天一天的建立的;對心理治療師也是如此。合格的心理治療師需要通過你的「壓力測試」。就是隨着你對他的信任,你可以每一次加碼(每次跟他分享更沉重、更傷心、更有殺傷力的內容);如果這位治療師持續都能夠接受這些情緒,而且繼續陪伴你讓你不用一個人去孤單承受這些負面情緒(undoing aloneness),他是通過了測試了。 當然我不是說你有虐待狂或治療師都是被虐狂。事實上心理治療的處境,常都是不能預先設計好的(scripted);往往來訪者原先想談的東西,到了現場,go with the flow(隨波逐流),無意識令他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內容,帶來很大的驚喜。 心理治療是為了給來訪者創造一個新的人際關係經驗:在這裏你可以傾倒出一切苦毒和痛苦,而治療師仍然能承受得住,而且同你一同進入那些痛苦裏,與你一同分擔,分解當中的毒素(detoxification),提煉出有用的東西(alchemical process)。如是者,經過多次,你體內的情緒毒素會減少,情緒相對穩定,你更加能夠了解突發情緒反應背後的意義,然後你發現同身邊的人更融洽相處;你也開始想像與人有更親密的關係——你可以在他面前活得更真實,你也可以接納他更真實的呈現自己。 來訪者可能會問:如果我講的話裏面有毒素,傷害了治療師怎麼辦? 答:這個不是你的責任。每一個專業的治療師都要學會自我關顧(self-care)的功課,他處理不了這個案就需要找自己的治療師或尋求更專業的督導(supervisor)幫助他。如果這位治療師受不了這個熱廚房的考驗,他最好不要做這份工作。 讀到這裏,你可能覺得治療關係有這麼神奇嗎,世界上真有這樣的人接納我嗎?信不信由你,你需要時間消化,也需要一步一步去驗證上面我講的說話。   作者介紹:許德謙博士美國紐約註冊精神分析師(執照號碼:000853) 現為心織園(Soul Weaver)私人執業精神分析師及靈修導師,香港中國宣道神學院、香港信義宗神學院、台灣中華信義神學院、靈糧教牧宣教神學院及客家宣教神學院客席講師。著作「拓寬心靈的紅線——會遇真實的自己、情感、醫治和信仰」(德慧文化,2021年) 作者:許德謙博士《聯絡作者》:soulweaverh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