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青少年人面對自殺的衝動?

近月香港青少年自殺事件激增,由初中生到大學生都有,好像隔一兩日就會有這種自殺或離奇死亡的新聞,情況令人憂心。相信時常面對青少年人的社工、老師或家長,都會好有壓力。

我們做心靈陪伴工作,總會遇到情緒低落,甚至有自殺念頭的人,當中有一個秘訣,可以讓人自殺的衝動降低。但分享之前,我首先交代下,情緒是什麼。

情緒基本上是一種負面的能量,由生活壓力而來。當情緒在我們身體内被攪動,得不到適當的處理,我們思想也會很混亂,會亂諗嘢(亂想東西)。

社會或家庭環境的惡化,家長自己都有好多壓力,自己裏面盛載的能力降低了,又怎麼能夠盛載來自子女的壓力呢?家人互相之間,如果不能互相聆聽,彼此接待,彼此越來越疏離,變得要孤單地,面對難以忍受的情緒反應。

好多個案,好怕一個人自己獨處,因為發覺自己的思想好可怕,腦袋會跟自己講很多好殘酷黑暗邪惡的說話,令自己坐立不安, 甚至會做愚蠢的事。

這個時候,是你或我,其實都好需要身邊有人陪伴傾訴; 若果沒有,他們可能會用其他方式轉移視線(打機、毒品…),讓他們暫時抽離自那種情緒和思緒混亂。

無論賭博、性愛、醉酒、其他軟性毒品等,只是暫時讓你可以輕鬆一下,其實都不能幫助你面對情緒,只是暫時逃避情緒。如長期用這些方式來面對情緒,變成習慣,有可能會上癮。

如果你身邊有青少年朋友,你留意到他們行為變得古怪,情緒開始暴躁,或亂發脾氣,或將自己摺/收藏起來不作聲,沉迷打機。你就要開始留心,他們看可能有事發生。

如果你夠幸運,遇到一個青少年朋友願意同你開聲,講他裏面的困擾,有一個好重要的秘訣:

請記住一點:大部份正常人都不會想死,「很想死」是因為生活太痛苦,他遇到的痛苦,沒有出路。如果這個痛苦,讓他有一個釋放的出口,即使生活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起碼這個痛苦帶給他的壓力減輕了,自殺的衝動就會降低。

防止對方自殺的秘訣,就是:

儘量接受他的感受,如果可以,儘可能用你全個人去感受他裏面的痛苦,同他感同身受,用聖經的說話講,就是「與哀哭的人同哭」。你不需要同他爭辯,這個時候頭腦理性邏輯,完全幫不上忙。他需要你同他在一起,盛載他的情感。

我這裏特別請你進入他「主觀的世界」,是的,每個人情感經驗都是主觀的,即使是同一位老師,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全班不同的同學,可能對同一位老師有不同的印象,可能有同學和這位老師相處,有人感到愉快,也有人感到不愉快。不能因為他是一位很受歡迎的老師,就抹煞了部分同學有不同的感覺。

我們需要對別人的情緒有好高度的尊重。尊重到一個地步:是同意他的主觀感受,但並不是要支持他的決定和行動。例如:當個案同我們講:「面對這樣的情況,我的真的好想死」,你不需要同意他應該要自殺的決定或行動,但你絕對可以同意他的感受(用自身代入多少也會感受到),然後你可以這樣回應:「是的,的確在這種情況底下,真的好難受,甚至有時你都會有想死的感覺。」記得,情緒感覺不是永遠的,是會消減的。一個行動做了就無辦法回頭。負面情緒衝動越有人盛載,下降得越快。

當你能夠進入他主觀的經驗,感受他所感受的,完全不作論斷批判,他當下的情緒壓力可能就會減少許多,而他的自殺衝動,又會相對減低。

減輕自殺的衝動,並不代表問題已完全解決,引起他自殺的環境人際關係及生活壓力,依然存在,需要慢慢仔細聆聽和梳理。

從自殺念頭到自殺衝動,是一個慢慢累積壓力的過程。當自殺衝動降低了,不代表沒有自殺念頭。我們爭取時間(buy time)去傾聽,這樣我們就可以更接近問題的核心!

還有一點,我要提醒的:如果你關心青少年人,做到以上「全人代入的聆聽」,其實是很費力的,你可能不自覺會承受了他身上的負能量。聆聽是好費力的,如果你只能夠付出半小時聆聽,就半小時;能夠付出1小時就1小時。接受自己的限制,不用愧疚。完事之後,請記得好好照顧你自己,做運動、吃得好、睡得好,做一些讓你身心愉快的事情(聽歌,看電影、小說等)甚至另外找人傾訴一下等,讓負能量,從你身上離開。否則,關心人的人都自身難保。

一個城市有這麼高的自殺率,一定是這個城市生病了。與其說青少年需要陪伴和聆聽,不如說我們大家都需要陪伴和聆聽。社會整體性的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但需要我們有願意盛載的心,長期在痛苦困難當中彼此聆聽問題,一同思考出路和方向。

為香港這個城市祈禱,為當中居住的每一個人祈禱,願大家都在彼此扶持聆聽當中,得到祝福和力量。

(本文歡迎轉載,但請列明出處)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