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德謙
有多少人不知不覺被錯誤的信念控制?
錯誤的信念,在腦海裏每天不斷重複洗腦。
其中一個常見的例子:完美主義。它滲透在某些圈子裏。它可以用許多不同的句式出現,慢慢把你洗腦:
為什麼你又犯錯了?
你沒有一樣做得好!
你做得好差!沒人要看你的東西!
(是否有點熟悉呢?)
通常圍繞這些句子打轉的人,通常還有一個附帶現象:他常常忽略自己做得好的地方。
還有其他附帶的焦慮想法(anxious thoughts)伴隨:
追求卓越有什麼不好?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不進步,別人就會淘汰你!
如果這個世上有魔鬼,魔鬼會很喜歡細節。牠特別叫基督徒在細節上追求完美,也催逼別人完美。
有時基督徒會相信了一些錯誤的信念。教會裏相信有不少追求完美的信徒。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 (傳道書7:16)
為什麼聖經說行義會過分?所謂物極必反,凡事去得太盡,反效果就出現。「我比你聖潔!」可能是一些基督徒心裡暗喜的說話;驕傲,也暗藏其中。
耶穌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路加福音18:19)
降生成人的耶穌在這裏居然拒絕承認自己的良善,不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嗎?
榮格( Carl Jung)區分了完美(perfection)和完整(completeness):
若是有誰傾向將自性原型視為真正的成因,並因此把基督看作自性的象徵,他就必須將此牢記在心:完美(perfection)與完整(completeness),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基督意象(Christ-image)幾近完美(至少它本來應是如此);反觀原型(archetype),據目前所知,它意味著完整,卻與完美相去甚遠。….原型自然而然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尋求完美,並在完整之中實現它自身,而這是一種相當不同的完全(τελείωσις)。…..個體也許會力求完美──「所以,你們要完全〔τέλειοι〕,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48)──但為求完美,他卻勢必會苦於那與自身意圖相悖的對立面。「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羅馬書7:21)——榮格:《伊雍》,第123段。 周俊豪譯。楓樹坊,2022年。
“If one inclines to regard the archetype of the self, as the real agent, and hence takes Christ as a symbol of the self, one must bear in mind that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between perfection and completeness. The Christ-image is as good as perfect (at least it is meant to be so), while the archetype (so far as is known) denotes completeness but is far from being perfect…. Natural as it is to seek perfection in one way or another, the archetype fulfills itself in completeness…. The individual may strive after perfection … but must suffer from the opposite of his intentions for the sake of his completeness.”(Carl Jung, Aion, CW 9 part 2, par.123)
「完美」是屬於上帝的,要扮演上帝就如玩火,是很危險的。就把「完美」留給上帝,而「完整」或整全(wholeness)則留給人類吧!完整追求生命各層面的全面發展,是人類可以努力的方向。
功利主義至上的商業社會,講求專業分工,助長完美主義的追求。許多人不放過自己,把龐大的精力光陰精力投注在某一工作上,不斷完善,犧牲了家庭、玩樂、健康….等其他方面的人生。
日本職人工藝注重細節的雕琢,盡善盡美,聞名於世,但日本民族的壓力好大,日本人非常壓抑。
成果是要有代價的。追求完美的藝術家,要防備不自覺掉入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只會消磨、抑制創作力和生命力。造成生命的某個向度不斷精進發旺,其他層面卻日漸枯萎。
我們若果真的渴望超越平庸的自我,就要聽聽榮格對產生超越經驗的論述:
所有超驗的情況都帶有悖論(paradox)的性質,因為唯有悖論才能充分表達它們無法被言說的本質。(Paradox is a characteristic of all transcendental situations, because it alone gives adequate expression to their indescribable nature.) ( Carl Jung, Aion, CW 9 part 2, par.124)
榮格心理學告訴我們:我們裏面有許多成雙成對的對立的心理特質(opposites),(因為原型通常都是兩極性的) ,有善良、有黑暗,有男性特質、女性特質,有年少、有老成,有屬靈、屬肉體⋯⋯讓這些相反特質在我們心裏並存,我們就會超越和成長,產生既不是正、也不是反的第三特質,這就是超驗(越)功能(transcendent function)。相反,如果我們只是執着其中一方,只在這一端去發展,另一端的阻力就會出來,造成破壞,事倍功半; 物極必反也是這意思。
智慧老人和永恒少年這兩個原型,需要彼此依附,才會健康地發展。智慧老者(wise old man,拉丁文Senex),如果為了理性踏實、秩序和節制而犧牲了永恒少年(eteranl youth,拉丁文 Puer Aeternus) 的創意、自發性、想像力和好玩的面向,整個人格就會變得乏味失衡。
天主教的聖母是完美無玷的(immaculate),不用通過男女間的性行為,就孕育出耶穌。如果要效法聖母,就要保守貞潔,「入得廚房,出得廳堂」,至於「上得睡床」就只能留在心裏面說。如果聖母在天主教是完美的聖潔;那麼,由榮格心理學看,聖母展現的人性是割裂的(split)和不完整的(incomplete),不是平凡婦女應該效法的。從榮格心理學來看,一個平凡女子要活得不凡,就要將屬靈和屬肉體的二部分整全地活出來。
哥林多前書14章20節,保羅指出:「在心智上不要做小孩子,然而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智上總要作大人。」這常被理解為在邪惡的事情上面,基督徒應該要像『嬰孩』那樣渾噩無知;我想這是錯解。邪惡的世代,巿民對騙徒行騙的手法,一無所知,毫無防範的意識,是非常危險的。台灣愛智者書窩的鐘穎提出: 「理解黑暗,心存光明」,是比較合情合理的想法。
把完美拉長來看,人生就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一次又一次的改善,那麼,我們就可以慢慢來…..不斷同我們內在不同部分,作出對話和整合。
操練聖依納爵神操的朋友,可以檢視自己心中的上帝,祂是偏向充滿慈愛的?還是偏向公義嚴肅的?還是兩者兼而有之?神曲的作者但丁相信,上主在整個宇宙的只有兩個原則:公義和仁愛。祝願你心目中的上帝或主耶穌,公義和仁愛兩種屬性皆有。
追求完美是艱辛的,有人不做,何以要學做上帝呢,把自己搞到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尋求完整路途雖有不少挑戰,卻是充滿恩典的。馬太福音的「登山寶訓」,有所謂八個福氣。如果我可以加第九福,我會說:覺知自己夠好(good enough),可以放手(let go)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着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