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默觀(Contemplation)?歷代靈修大師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看似莫衷一是。十 四世紀英國的無名修士寫了「未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看默觀是一種簡 單的意圖,把自己的存有(being)向上主伸展(naked intent to God)。耶穌會的聖依納 

爵(St. Ignatius)則看默觀是「在萬物中看見上帝」(See God in all things)。迦爾默羅 (Carmelite)修會的聖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則認為:「神光把心靈的窗口完 全洗淨,使它全然通透。」以上只是隨便舉出三個的定義,內容竟有如此不同,我們應 怎樣去理解,梳理出一個頭緒來?這紛紜的默觀定義,對個人靈命塑造和心靈治癒又 有什麼啟迪?這是本文嘗試提出的。 

縱然默觀在歷世歷代的基督信仰神秘主義者有著許多不同的理解,但我們可以綜合把 它們分為二類默觀靈修傳統:「肯定式」(Kataphatic)和「否定式」(Apophatic)。否定式 以東正教會的「耶穌禱文」(Jesus Prayer)和天主教會的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 為代表;肯定式則以聖依納爵神操(St. Ignatius’ Spiritual Exercises)為代表。筆者認為 ,在靈命塑造上,這兩傳說皆不可或缺,只是相輔相承。為何這樣?且在以下分解。 

「否定式」著重停止思想,排除眾念,專注一位「無形無相」的上帝,穿透所有地上聖像 的描繪,上觸那位超乎形相的上帝,在寂靜中與主相遇;「肯定式」則以道成肉身的耶穌 基督為默觀對象,特別專注在福音書上耶穌的言行所顯示的上帝,與「否定式」不同, 所默觀的上帝是「有形有體」,可以此時此刻相遇經驗之耶穌基督。 

1、 耶穌禱文 

最初由沙漠教父指導人使用簡短的經文,面對試探。 

耶穌禱文來自路加福音稅吏的禱告或瞎子巴底買對耶穌的呼求(路18:13, 39)。 為方便起見,我們可以把它簡化為八字禱語:「耶穌基督,求你憐憫」。由主後四 世紀到十四世紀,這種祈禱不住演變為成熟的「身心技巧」,稱為「息」的靈修( Hesychasm)。十四世紀,「息」的傳統受到攻擊,阿陀斯山上(Mt. Athos)的修 士聖巴拉密(St. Gregory Palamas, 1296-1359),,起來辯護這傳統,而建立起 一套完整的「息」的神學體系。藉反覆唸誦禱語及配合呼吸,使全人身心皆貫注 於上主身上,思維停頓,而心中覺察上主的臨在。這個傳統的神學家相信,反覆 唸誦耶穌的聖名可以救人脫離凶惡;這個身心投入的祈禱方式也「聖化」人的身 體和靈魂 。1 

2、 歸心禱告 

歸心祈禱同樣來自沙漠教父提倡的簡短禱語。今天天主教會使用這祈禱時,其 操練的基礎教訓主要來自十四世紀英國無名修士的著作「未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它比較不強調呼喚耶穌聖名,祈禱時以重複單音節的聖 語(scared word)如神(God)、信(Faith)、望(Hope)、愛(Love),表達個人願意 不住將自己交付上主、與上主連結的赤裸意願(naked intent)。「赤裸」是因為它 要求一種放下(detachment),就是不以求得任何報酬或脫離苦痛為目的,只要 單單的與上帝連結;用Cynthia Bourgeault的說法2,歸心禱告的精神就是耶穌基督在腓二:5至8節那種虛己(Kenosis)和降服(Surrender)之精神的具體實踐 ,反覆的操練,使得我們可以真「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3、 依納爵神操 

十六世紀的西班牙的聖依納爵,在其靈修操練中,強調「意識省察」(Examen), 就是時常覺察內心之動力(思想、情感、渴望及變化),也不住把這些經驗呈現 於道成肉身的主耶穌面前,與祂「對禱」(Colloquy);也同時凝視福音書中的耶 穌如何經驗我所經歷過的起起伏伏,就是「神慰」(Consolation)和「神枯」( Desolation)。神慰是當事人感到神的臨在和安慰,而充滿感恩和喜樂之情緒; 相反,神枯是人感到上主缺席,孤單面對人生,充滿痛苦或絕望之情緒。 

「神操」強調人要把生活中種種張力、困難呈現上主面前去省察和禱告。沒有任 何一個人性經驗是可輕看或鄙視的,因為基督曾經成了肉身的人,擁有人的各 種經驗和七情六慾,祂最有條件明白我們做人的苦況。如果今天聖靈也依然活 

在信徒的身體內(身體是聖靈的殿,林前6:19),那麼我們就不應否定和忽略自 己的人性經驗。所有人性經驗,情緒的高低起伏,都可以是上帝給我們的邀請( invitation),能抱持這種開放的心看待我們每一個人性經驗,願意呈現在上主的 面前去檢視、聆聽和尋求上主的心意,就是一種默觀,即是see God in all things,這樣的話,那就沒有一個人性經驗是可以厭棄的了。 

四、這二種肯定和否定式默觀靈修在心理和靈性上有什麼益處?如何相輔相成? 

1. 面對雜亂的心思:歸心祈禱和耶穌禱文都強調心靈的儆醒,不住覺察, 每逢分心走意,都溫柔地把心帶回上主那裡,寂靜中,慢慢進入這無言 無語無形象可以捉摸的上帝的奧秘裡。從今天精神健康的角度看,許多 心理情緒疾病皆源於思想和影像太多、太亂、太複雜,負面思想越多, 負面情緒也越多;甚至是看見自己的內心雜亂無章,心情又再下沉,走 入惡性循環。這種祈禱方式可以幫助人排除雜念,心境澄明,進入安 息。所以,我們可以把這種默觀視為「停止思想行為,靜默中與主連 結」。 

2. 防止屬靈繞道: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耶穌禱文和歸心祈禱都有可能被人 濫用。有人以為這樣反覆唸誦,神就會救他脫離一切困難。神會為你解 決一切問題,人就只用在那寧靜中安歇,不用負上責任。這其實是一種 「屬靈繞道」(Spiritual Bypass),意即借靈性操練,逃避現實和責任,變 得更離地。這不是健康的靈性生命所當有的表現。依納爵靈修教人踏實 面對人生的苦與悲,以致人在面對真相後,靠主恩,可以得到自由。 

3. 連結上主的力量來源:生活是充滿困難和考驗的,每個人可以承受的壓 力和真相都不儘相同。人長年累月面壓力,會感到無力招架。不過,若 時常覺察上主的臨在,與慈悲的上主連結,可以讓人感到內心有力,更 壯膽剛強的面對人生。 

4. 依納爵靈修是從一個距離去檢視一個經驗,而不是被那經驗捲進去。是 坐在井旁聆聽,而不是掉入井裡(人和苦難經驗認同了)。 

5. 雙重視覺(Double Vision)陪伴心靈創傷: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因為 一些外來的干擾或一個外界小刺激(如一通電話、別人一句說話、一個 眼神),都墮入另一個情緒狀況。對有心靈創傷(trauma 或 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人而言,這是很熟悉的現象,傷痛就這樣忽然喚起了。面對舊日創傷的激發,人像進入了緊急狀態,情緒和 身體反應會花可能一小時或以上才能平復。讓自己當下立即連繫「內住在身體的主」 (林前6:19,約15:4,加2:20) 是一大要訣。和內住在身體的 主連繫,當事人就可以分受主的力量、憐憫和平安,讓小我(ego)不必恐 慌、孤單、無助、害怕。 

香港沙田道風山上有一個叫「明陣」的地方,是一個用鵝卵石砌成的一個像「迷 宮」一樣的大自然空間。人們可在上面一邊漫步,一步祈禱默觀。一位姊 妹偶然會有痛苦的記憶(flash back)在腦海閃過,良久揮之不去,給她 精神上很大困擾。但當她走在明陣上,讓周遭樹木、雀鳥、陽光、清新空 氣所包圍,如感受到上主的擁抱。睜開眼,一步步細細的走,容讓痛苦 記憶在腦中出現、默觀它加強、漸弱、又消退…。在這過程裡,咀中不住 唸著「耶穌禱文」,又全面意識身體每一部分的經驗,與當下的五官感覺 連接……慢慢她發現,這樣子可以有更大的力量承托住這個不能刪去 的記憶。以後她不用再抗拒這記憶,反而能慢慢接受它為生命中的一部 分。這記憶並不是她的全部,因為她發現自己其他不少部位都是健全 的)。甚至可以帶到屬靈導師前,一起檢視和聆聽,一起以今天成年人的 能力和識見,檢視這個多年前的傷痛經驗,讓自己可以真正消化這經驗 ,並且把它歸位,而這經驗就不再成為她的困擾了 。3 

 ▉作者介紹:許德謙牧師/博士

美國紐約註冊精神分析師,曾任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及北美路德會牧師。 現為心織園(Soul Weaver)私人執業精神分析師及靈修導師,香港信義宗神學院、中國宣道神學院、台灣中華信義神學院、靈糧神學院及客家宣教神學院客席講師。著作「拓寬心靈的紅線——會遇真實的自己、情感、醫治和信仰」(德慧文化,2021年)。聯絡作者:soulweaverhk@gmail.com。專業服務:全球網上個人、夫婦及親子協談&督導或退修、工作坊、講座等。

註解:

1本段資料參考陳國權:東正教「息」靈修傳統的歷史探研。<<李景雄博士八十五華誕賀壽論文集>>, 頁211-253,信義宗神學院,2014年。 

2 Cynthia Bourgeault, Centering Prayer & Inner Awakening, New York: Cowley,, p.83, 2014.

3 筆者並不排除有些心靈創傷朋友私下做這種「二合一」的默觀時,可會有過度強烈的不適感受和反 應,無法自己應付,而需要尋求一些專業心理治療服務。 

(本文寫於2017年)

2 Comments

  1. Thanks so much for your article. I have learned these three traditions of meditation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and benefited a lot through the practice. But really wonder what “meditation” really is. For me, they look the same – “stillness”, but actually different. But to me, these two types of meditation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Cos you really need to calm down, be aware of the things happening in our mind and soul before you can see them with Jesus during the St. Ignatius meditation.
    This article solved my queries that has existed for a very long time. Thanks Pastor Jeff again for your inspiring and insightful article.

Leave a Comment